四川省“一流(建設)學科”:大氣科學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大氣科學學科始建于1951年,現擁有“大氣科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和“氣象學”四川省重點學科,2017年入選首批四川省“一流(建設)學科”,屬于學校“大氣科學學科集群”。支撐學科的“大氣科學”本科專業為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和四川省首批品牌建設專業;依托學科建設有高原大氣與環境四川省重點實驗室、中國氣象局大氣探測重點開放實驗室、中國氣象局氣象信息技術聯合研究中心、四川省氣象探測技術及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大氣探測技術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5個省部級科研平臺。
本學科強調“氣電結合,軍民融合”,強化學科交叉,服務國家戰略和重大民生。學科緊密結合學科發展及國家與行業重大需求,發揮大氣科學與信息科學交叉融合的學科優勢和毗鄰青藏高原的地理優勢,在青藏高原大氣動力學、青藏高原陸面過程與區域氣候變化、現代氣象服務和環境氣象與人類健康等方面開展深入的特色研究,對學科作出了突出貢獻。
在青藏高原地氣耦合與氣候變化領域,圍繞青藏高原影響全球氣候形成與演變,高原地氣耦合是影響氣候形成和氣象災害的關鍵。學科點長期開展高原氣象學研究,在高原天氣動力學與陸面過程研究居國際前沿,參與了國內外歷次青藏高原大氣科學試驗;高原渦發生發展及致災機理研究提升極端氣象災害預測預報水平;揭示了高原下墊面能量平衡特征,發展改進高原陸面過程參數化,顯著提高陸面過程模式適用性和模擬能力;提出了高原植被生態系統影響天氣氣候概念模型。
在大氣探測理論與技術領域,學科點長期開展氣象雷達理論和技術、衛星遙感反演及地面氣象儀器研究,其中氣象雷達研究引領了我國大氣探測發展;研制我國首部多普勒雷達信號處理器、雙極化多普勒雷達信號處理系統,支撐國家氣象雷達布網并出口,顯著改善雨量估測精度及區分水凝粒子相態能力;開展智能氣象站研制實現氣象要素全自動觀測。在大氣環境與健康領域,長期開展了大氣復合污染成因及防控研究,開拓大氣環境與健康新領域。建有國家人口與健康科學數據共享平臺;聚焦盆地大氣污染成因,構建立體化大氣環境監測預警體系;揭示氣象條件、空氣質量對健康影響機理,建立健康氣象環境指標體系;建立基于氣象條件的污染源動態減排評估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