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重點(培育)學科:環境科學



一、概況

環境科學為四川省重點(培育)學科,有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有大氣環境模擬與污染控制四川省高校重點實驗室,與四川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

長期以來,該學科積極服務四川省和西南地區的生態環境建設,形成了以環境信息分析、環境監測與評價、大氣污染控制及催化技術等為主的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方向,取得豐碩的研究成果:針對川西平原城市群大氣污染(灰霾)特征的研究,獲得四川省環境保護科技重大專項資助;大氣污染監控與評價的研究成果為四川省制定大氣環境污染控制戰略提供決策支持;新理論新方法在水科學中的應用研究、有機酸強化粗顆粒石灰石新型煙氣脫硫技術等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并成功在省內外實施技術轉讓。

二、主要學科方向及其學術隊伍

學科于20世紀80年代初開展了大氣環境評價、大氣污染擴散模式優化等研究,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現已形成了環境監測與評價、環境信息分析、水污染控制理論與技術、大氣污染控制與催化技術、固體廢棄物處理及資源化、環境遙感等穩定的研究方向。現有教師25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5人,具有博士學位11人、碩士學位10人,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1人、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人。形成了一支年齡結構合理、教學和科研能力強的學術隊伍。

學科建立多年來,一直圍繞環境污染物監測、評價以及治理與控制等領域進行了研究,取得了不少有影響的科研成果,培養了一批這些研究領域的人才,形成了在國內具有一定特色和區域影響地位的研究方向。一直以來開展了大氣環境、水環境中有關污染物(硫氧化物、氮氧化物、重金屬元素、無機離子以及大氣顆粒物等)監測,根據所獲得的環境數據,運用現代數據處理和數值模擬方法,研究大氣環境、水環境中污染物的遷移和轉化,對環境信息進行分析,從而實現對環境過程的模擬。通過學科交叉,在水污染控制、大氣污染控制、環境催化技術等方面引入新方法、新技術與新工藝開展了等控制各類環境污染物的排放,圍繞工業、農業、日常生活中所產生的廢棄物進行資源化利用研究,為該學科的發展提供了較好的支撐。

近五年,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項、國家公益性行業(氣象)科研專項1項、四川省科技廳、四川省教育廳等各級項目50余項,總科研經費550余萬元;發表論文300余篇,被SCI、EI、ISTP收錄70余篇;出版專著2部、獲發明專利授權2項、實用新型專利授權1項,另申請專利1項。《有機酸強化粗顆粒石灰石新型煙氣脫硫技術》榮獲四川省科技進步三等獎、成都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基于物質流與能流分析的區域環境問題診斷研究及應用》榮獲天津市科技進步獎二等獎。